好运势和美好人生,从拥有好风水开始!

热线电话:158 6249 9718

首页 > 国学文化 > 易学常识 > 苏州风水大师金鼎贵谈-易经和中医的关系以及渊源

苏州风水大师金鼎贵谈-易经和中医的关系以及渊源

《周易》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都是享有声誉,属于全人类的瑰宝。《周易》是群经之首,易学古称有三,“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故周适万物。《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


《周易》既简单又精深且博大,简单得如此一阴一阳,阴阳互动,融合而至远不穷,精深至小无内,大无极,一阴一阳太极生,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通万象,科技、医药、人事、社会、家庭、兵法、占卜、养生、中医、书法,无一不和《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和中医之间有哪些联系?哪些渊源?我们今天就和苏州著名风水大师金鼎贵老师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 受《易经》的 影响很大 。 贯穿《黄帝 内经》一书始终 的阴阳 学说 , 直接来 自先成书的《易经 》 。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 《易 经》八卦中的阴( 一 )艾和 阳( 一 )丈 , 最早出现在我 国夏朝 的占书( 连山》之中 。 古人 以阴 阳二气为中心 , 从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事物 中概括 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 , 并以天 、 地 、 水 、 火 、 雷 、 风 、 山 、 泽命名 , 从而创造 了八卦 。 八卦和 64 卦中几乎都 由阴交和 阳交组成 , 体现 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 , 即使纯 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 。


山、医、相、命、卜统称玄学五术。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内经》也说:“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出一国计民生。当代某种名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则认为:《易经》与《黄帝内经》是出自同一个时期的产物。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沿着易道主干,解密神奇易图,最终必将对易学与中医学之间的奇妙联系产生浓厚兴趣。易学与中医学,看是如此的风牛马不相及,但两者内在的联系绝妙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医者,易也,医易本互通。学医不学易和学易不学医,都是片面的、不足的。


学医而不学易的人,必定思路狭窄,不能从宇宙大道上把握人体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只知易不知医的人,必定满足于玄学空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由于不能在身体上有所体证,因而对天地大道的把握也必定不够深刻全面。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弥补各自的不足。


在中医的理论中,人体也是遵守着阴阳五行理论运行。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


《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 , 如坤卦初六 “ 履霜坚冰至 ” , 强 调 杜渐防微 , 和( 黄帝 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 想相 一致 。 《易经 · 否 卦》云 : “ 其亡 ! 其亡 ! 系 于苞桑 。 ” 人在 面 临否 卦的严重 时刻 , 倘能经常保持 “ 我将灭亡 ! 我将灭亡 ! ” 的警惕 , 加强锻炼身体 , 这样不但不 会灭亡 , 还会像根深蒂固 的桑树一样长生 。


《易经 》十分重 视心 理因素与疾病的 关系 。 《易经 · 萃卦》曰 : “ 萃如 , 磋 如 , 无枚利 , 往无 咎 , 小吝 ” 。 即谓因 病而 唉声叹气 , 没 有丝毫好处 , 不 如扶病走动走动 , 虽有小吝 , 终究对病 无大妨碍 。 也就是说 , “ 即忧虑 , 又叹息 , 这 样是没 有 什么 吉利的 ” 。《易经 · 无妄》说 : “ 无 妄之疾 , 勿药有喜 。 ” 得病之后 不要 胡思 乱想 , 只 要心情舒畅 , 不吃 药也会好的 ” 。


 《易经 · 乾 卦》九三交辞 : “ 君子终 曰 乾乾 , 夕惕若 , 厉无咎 。 ” 过 度 紧张却使我们长 期而反 复地处 于超 生理的紧张 状态 , 如果不加警惕 , 将会危害 身体健康 ” 。 中医心 理学的 观点与《易经》的看 法相一 致 。 情绪失调 常常是疾病的先兆 。 忿 怒能引起一 系列 生理心 理变化 , 诱发心 脑血 管疾病 。 《易经》在养生方面的许多重要 的 富有哲理 的见解 , 告诉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 日 常生活 习惯 , 注意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 。 多数严重的疾病往往是经过多年缓慢发展的 结果 。 这对中医养生学也有直接的重要 影响 。


《易经》对 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 。 机体 阴阳失衡 即为病态 , 调整 阴 阳为中医 的根本治 则 。 易道尚中 , 中医 的理 、 法 、 方 、 药 , 都离不开 “ 中 ” 字 , 选方遗药 , 掌握药味 、 药性 和药力 , 都以 “ 中 ” 病为宜 , 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 的目的 。 《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 , 相互 对立转化 。 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 , 可致心 神不宁 , 腰痛头晕等证 。 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 上 窜 , 头疼 目赤 , 用 “ 滋水涵木 ” 法治疗 , 可使水火既济 , 保持阴阳平衡 。 中医学维持机体稳 态的治则 , 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 。 东汉时期 的《神农本草经》运 用八卦取象 比类 和 阴 阳观 念 , 总结前人用 药经验提出了 “ 四气五味 ” 、“ 升降浮沉 ” 理论 , 明确 了 中医用药原则 。


张仲 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 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 , 创立 了六经辩证的原则 , 奠定 了 临床医学的基础 。 秦国名医医 和即 曾自觉运 用 当时卦象成说解说 、 分析晋侯的病情 (《左 传 · 昭公元年》) 。 《易经 》提出 “ 八卦气验 ” , 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 系 , 是 中医气象 医学之发 源 。 如每年春分惊蜚前后 , 天 气突变 日数最 多 , 人 为祸事 、 空 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 。


 无明患病 的频率 , 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 最为显著 。 由此 , 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 , 宇宙是大周天 , 人体是小周天 , 人还 是脱离不了潜在 自然率周而复始 的摆布和干扰 。 《易 经》的这种思想促进 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 。 所 以 , 中医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 中医之根本 。


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


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古人曾说过“医易不分家”,甚至有更高深的中医,仅仅听一个人的名字就能分析出此人的健康状况,可以说,一个好的中医,也是一个好的易学家和命理家。现代出现的台湾的倪海厦、大陆的李阳波等大师都同时是易学命理大师,又是中医大师。可惜都因过度劳累,英年早逝,实为易学界和中医学界的巨大损失。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能进入易学和中医的大江大河中,为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让行业日臻兴旺,造福人类!






上一篇: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