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势和美好人生,从拥有好风水开始!

热线电话:158 6249 9718

首页 > 国学文化 > 传统文化 > 《德道经》下篇《德经》全文及译文

《德道经》下篇《德经》全文及译文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真正崇尚美德的人并不去炫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持了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夸耀自己的美德,所以他就没有了美德。拥有美德的人清净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碌碌多为,多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仁”的人施恩于别人,多是无意而为;重视“义”的人帮助别人,多是有意而为;重视“礼”的人讲究繁杂的礼数,如果得不人响应,就会卷起袖子,强迫人就范。所以说失去了“道”才会有“德”,失去了“德”才会有“仁”,失去了“仁”才会有“义”,失去了“义”才会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呀笃守诚信,摒弃浅薄;要遵循规律,不崇尚浮华。也就是说要舍弃仁义礼智,选取忠厚诚实。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由此而清净;地由此而安宁;神由此而灵验;川谷由此而丰足;万物由此而繁衍;侯王由此而成为天下主宰。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朗,恐怕要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要塌陷;神无法灵验,恐怕要失去供奉;川谷无法丰足,恐怕要枯竭;万物无法繁衍,恐怕要灭绝;侯王无法维持高贵的地位,恐怕要夭亡。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说过分地追求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因此即不要做什么华丽夺目的美玉,也不要当坚硬不化的顽石。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规律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规律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保持柔弱的状态。天下万物产生于道的实质,而道的实质产生于虚无之中。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像劝人后退,容易倡导的道理反而像难以实施,至高无上的品德反而像空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沾染了杂色,广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像惰气十足,品质纯真反而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级的音乐只有微细的声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无形。”规律虽然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然而它却最能够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规律使某种事物得以产生,这种事物又产生第二种事物,第二事物再产生第三种事物......这样才演化出万物。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王公却用它们当作自己的称谓。所以说,对于事物,人们的本意也许是想减弱它,结果反而加强了它;人们的本意也许是想增强它,结果反而减弱了它。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虚无的空间可以渗入到密集的物质中。我从这里认识到无为的益处。无需言辞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透彻。

第四十四章

原文:

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望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爱?生命和财物哪个更值得重视?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说过分的吝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损失,过多的收藏反而会招致严重的丧失。知足,则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陷入危险,则可以健康平安。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圆满的却像缺少什么,但它的作用却不会衰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却没有穷尽。最直的好似弯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似不会讲话。运动能抵抗寒冷,安静能减轻暑热,清净无为能做天下的基本准则。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假如国家的政治措施符合道的规范,连战马也会卸鞍而用来耕田了;国家的政治措施不符合道,连怀胎的母马也会用于战场。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危机是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感觉充满内心,才会永远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大门,也可了解天下的大事;不望窗外,也可明了天体的运行规律。只知赶路,走的越远,知道是事理却会越少。因此,圣人不去远行,也能知识渊博;不去观察,也能有所明白;不去亲自动手,也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研究学问,知识会一天比一天增多;研究“道”,欲望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便会达到清净无为的境地。清净无为反而能够成就一些事情。治理天下就是要凭借清净无为,如果政令繁苛,就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就会使他变也变得诚实起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天下人的思想都变得混沌模糊。百姓都喜欢多闻博见,而圣人要使他们都变得天真单纯的孩子一样。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其中,长寿的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约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过分地去追求保养生命的物质条件,结果适得其反。听别人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受到兕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战争中也会免遭杀伤。因为兕牛找不到用角去触他的地方,猛虎也寻不到用爪子去抓他的机会,兵器又无法去刺向他。以上这些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没有进入这些可以致死的境地。

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道”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被尊崇,“德”被重视,并没有人下令要他们这样,而是万物本身自然而然地要永远去这样做。所以是“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道和德使万物生长发展,使万物成熟,使万物得以养护。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应该说是最高尚的品德。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起源始点,可以把这个起源看做万物的母体。掌握了这一根本,就可以凭此来了解万物的属性。认识了万物的属性,回头再坚守这一根本,就会终生没有危险。闭塞贪欲之门穴,终生不会遭受辛苦。放纵奢望,碌碌多为以求过多的外物,终生不得安宁。能洞察细微叫做明智,能保持柔弱叫做刚强。发挥长处,做到明智,不给自己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译文:

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识的话我就沿着正路行走,而生怕误入歧途。大路非常平坦而宽阔,而有些人偏偏喜欢走歪路。朝政极为衰败,农田极为荒芜,老百姓的仓库也极为空虚。而统治者却身穿华丽服装,腰佩锋利长剑,酒足饭饱,搜刮占有大量的财物,这样的人可以说就是强盗头子。这是违背道义的呀!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没有力量能动摇其意志,,善于保持的没有力量能改变其信念,子孙凭借这种意识,可以使对祖先的祭祀永不断绝。用这种意识来修养自身,个人品行就会变得纯真;用这种意识治理家庭,美德就会感化全家;用这种意识来管理乡里,美德就会推及乡里;用这种意识来整顿国家,美德就会遍及全国;用这种意识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下。所以要通过掌握自己的行业来了解他人的内心,通过认清自家的处境来了解别人家的冷暖,通过观察所处的乡里了解其他乡里,通过观察自己的国情了解他国,通过观察今日之天下了解过去和未来的天下。我凭什么知道天下的原则并以此来观察天下的事情呢?就凭借这样的原则。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能像婴儿一样纯真,那么毒虫就不会去蜇他,猛兽就不会去抓咬他,凶鸟就不会去攻击他,身体虽然柔弱无力,然而手握东西却会握得很紧。婴儿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会自然勃起,这是因为他精力充足;成日号哭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柔和。懂得保持这种“柔和”,可以说懂得了道,懂得了道叫做明智。有益于生命的叫做祥瑞,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叫做刚强。事物强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老,衰老是不遵循道的结果,不遵循道就会短命。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于言词,夸夸其谈的人并不一定具备什么真才实学。抑制人们的贪欲,绝断人们的妄念,挫去人们的锋芒,排解人们的纷争,互补人们的长处,同化人们的弱项,这就叫做大同。进入大同境界的人,既不可能亲近他,也不可能疏远他;既不可能使他得利,也不可能使他受损;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这样的人为天下人所尊崇。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用公正的办法治国,用欺诈的手段用兵,用清净无为之道来统领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根据如下:天下禁令越多,百姓越贫穷;民间的武装越精良,国家越混乱;人们对技巧的讲究越多,邪门歪道越容易产生;法令越明晰,盗贼越会不断增加。所以圣人说:“只要我无为,人民就会自然归顺;只要我清净,人民就会自然安宁;只要我不朝令夕改,人民就会自然富足;只要我无欲,人民就会自然淳朴无争。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为政者处事宽和,人民就会变得淳厚、朴实。

上一篇:佛教禅宗慧能和神秀的故事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