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势和美好人生,从拥有好风水开始!

热线电话:158 6249 9718

首页 > 国学文化 > 风水知识 > 中国风水发展史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中国风水发展史及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民根据不同的地域生存环境创造了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与文化,风水学理论也因为中国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断诞生发展演变,这些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水先哲们创造的不同的风水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整个知识体系。自汉唐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中国风水学理已发展成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理论大厦了,以至于今天的人们要去全面研究它会感觉到非常之困难。


要讲中国风水理论的主要不同流派,我们要先要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中国人的风水发展历史。

中国人的风水发展历史实质上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历史与迁移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上古原始社会中国原始人类先祖们的巢居到穴居,再到地面建筑的出现,中华民族的先祖的生活空间从原始森林、山区沿着黄河、长江两流域下游慢慢,从高原慢慢迁移到平原地带,然后从平原(中原)地区慢慢发展到濒海、沿海地区,形成了中华民族从中国西部高海拔区域慢慢向东部低海拔区域生活环境自西向东的大体迁移轨迹。从中国南北来看,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主要就是指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八王之乱”,导致黄河流域的大量北方人口第一次大量向南方长江流域迁移,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原地区的北方人口又一次向大量向南方迁移,到了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再次导致北方人口又一次向长江流域迁移,经过这三次大的历史性人口大迁移,中华文明的重心自北宋以后,已从黄河流域慢慢的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由此形成了南宋、元明清以来到今天的中国基本的南强北弱之社会生态环境格局。

上述中华民族文明自西高向东低、自北(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向南(长江流域、江南地区)的迁移发展历史,学者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与解释,其实在中国风水学中,对此中华民族文明迁移发展的历史原因有着最合理的解释。并且,用风水学的原理完全可解释中华文明为什么会自西向东、自高山、森林向高原、中原、濒临沿海地区不断迁移的原因。同时,风水学也可以解释中华文明为什么在北宋之前是北强南弱,为什么在南宋之后中华文明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同样风水学也可以解释当代中国南方发达、北方落后的原因。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风水学是造化之学,它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发展历史之原因,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动乱、军事、战争、气候、生态、宗教、教育、民俗一切变化之根本原因。换言之,风水学作为造化之学,不但可以解释一切人类历史现象,还可以作为未来学来预测估计人类将来之变化发展。

从中国的地域环境来看,中国西部、北部多山、南方与东部地区多平原、多水乡,这个特点就是古话讲的“三山六水一分田”,说明我们生活的地理自然环境当中,江湖海洋水泽面积是最大的,其次就是山林,最少最可贵的就是田,也就是平原地区。这个地理特点在风水学理中分为三类:山地风水、平阳风水、平洋风水。所谓山地风水,就是指众山之地、山居人家的阴阳宅风水,中国古风水书大多是研究的此个山地风水。所谓平阳风水,实际上是指的中国北方大片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中原地区等地的风水,还有所谓的平洋风水,主要指的是江南地区河流众多成为水乡泽国的阴阳宅风水。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气候情况,导致各种风水理论的不断诞生、发展而流变。大概而言,任何一种风水理论的研究发明,总是跟创造者研究者生活的地域特点有关。换言之,任何风水理论全是有地域性的。比如《山法全书》就是研究山地风水的,而《平阳全书》就是研究平原、泽国地区的风水的。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地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时代坟地的丧葬形态、形式是不一样的,同时阳宅的建筑理念与风格、形式也是会变化的,因此相应的风水理论必然有其时代性之特征。比如明代三合风水的发流行,清代玄空风水的发明,全是风水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再次,风水理论变化发展也跟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对大天地自然界的整体认识有关系,一定的风水理论反映了对宇宙世界的不同认识程度。比如先秦、汉唐风水与宋元明清风水有着极大的不同。先秦时代的风水只是原始形态的风水萌芽,只是风水一些零乱性的直观认识。到了汉唐,星象学与阴阳五行之说盛行,风水理论开始初构成“法天象地”基本雏形。到了宋代,理学发明大行天下,风水学吸收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演化论之说,其理论模型日趋复杂精密,慢慢形成了一整套经纬天地包罗万象的系统学说,这一特点就是风水理论的哲理性。也就是说,不同的风水理论当中,必然有不同的风水哲理性。这是因为风水为造化之学,不同的风水学流派当中,有着不同的宇宙本体论与演变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就是不同风水流派的不同哲理性。

从风水历史上看,中国风水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三国二晋再到隋唐、宋元明清是这样一路发展过来的。

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战国先秦时期,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

西汉时代,相地术更是盛行。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艮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隋朝这个短命的朝代,比较而言不太信风水,但出了一位有名的相地师萧吉,著有《相地要录》、《宅经》、《葬经》、《五行大义》等名著,为后人景仰。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就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

大唐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一大批名师。其中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从那时起,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宫宅、乡村、墓葬都不同程度受到风水学说方面的影响。杨筠松在司天监任过职,唐僖宗封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反响极大。自唐代以后,很多风水从业者都以杨公的理论为风水正宗,号为杨公风水。比如明清发展兴盛起来的三合派、清代康熙时代新兴的玄空派,无不依杨公所说为正宗,全自诩为杨公传人。现在流行的很多风水经典书比如《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书,全是号称杨筠松所著,这些书一直受到历代风水研究者们的重视。

北宋一朝,陈抟、廖三传、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易学家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以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其中蔡元定所著《发微论》是讲风水理气的一本哲理书,思想非常深刻。宋代张子微的《玉髓真经》是历代风水形峦学的集大成之作,廖禹所著《秘传廖公画荚拨砂经》更是形峦理气结合,讲尽风水形家理致,其对后世风水影响巨大。南宋时代出现的风水大师特别多,特别是大风水家赖文俊(民间称之依赖布衣)的出现,在罗盘上设立了中针,发明创造了天星派风水,将天星、理气、峦头结合起来,对风水地理进行全面研究,其代表《催官篇》更是名重一时,传于后代,将风水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明朝这一时期,由于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这对民间形成对风水的重视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即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其中紫禁城的建造更是中国阳宅风水的理念设计出来的。北京名胜“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地区。明成祖与其父亲朱元璋一样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明代的风水盛行自然也导致了很多风水名家的出现与风水著作的出现。明代李国木的《地理大全》,篇幅巨大,收录了历代风水著作,是一集大成之作。徐继善、徐继述俩兄弟的《地理人子须知》积一生研究风水四十年的风水理论研究与实践心得,对阴宅风水的龙穴砂水向理气作了全面梳理总结,不失为一部有名的风水著作。原由元代刘秉忠撰,明代刘基注释三合派风水代表作《平砂玉尺经》也自万历朝开始流行,直至影响到清代三合风水及现代三合派风水的研究思想。周景一的《山洋指迷》在峦头上研究上有独到观点,颇受后代形家重视。王君荣的《阳宅十书》是阳宅研究的大成作品,从阳宅内外形势到内部八宅理法,无所不论,详实可信。张鸣凤的《地理玄机参赞集》也是一部阴宅名著,其中的对翻卦法的研究最是全面深刻。另外,西陵一壑居士的《阳宅大全》、徐之镆的《天机会元》、余象斗《地理统一全书》、李思聪的《堪舆杂著》、张亘著的《张宗道先生地理全书》全是这个明代较有影响力的风水著作。

清代与前朝历代一样,皇家设有司天监,除负责观天象记天文外,还负责修建陵墓的堪舆工作,因为清代各皇帝都笃信风水,很重视陵墓方位。清东陵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6公里,地跨北京三个郊县,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个极其庞大的帝王陵园,由此可见清代皇帝对陵墓风水的重视。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更是严格按风水学建筑的经典杰作,其恢弘磅礴的气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

清代立国267年间,风水在民间进入泛滥时期。特别是康熙一朝,中国风水学的三大流派脉络已清晰,这就是由叶九升、释如玉徹莹和尚、赵玉材三人所承宋明传统而进一步发扬的三合派风水,由张九仪发扬的天星派风水及有蒋大鸿开创的玄空派风水,他们这些人分别著书立说,宣扬自己一派的风水学理论与观点,都认为自己是风水正宗,都各自引来大量信群,由此三合、天星风水、玄空风水三大派中国风水学真正分流而下,影响直到今天。令人称奇的是,除了赵玉材是河北人之外,叶九升、释如玉同、张九仪全是浙江人,其中叶九升是浙江金华人、释如玉是浙江宁波四明山人,蒋大鸿虽然是出生于现上海市松江区,但其一生主要经历活动就是浙江湖州、杭州、绍兴一带,张九仪只是浙江桐庐严陵人,由此可见,清代开始,中国风水研究的重镇已从宋明时代的江西、福建转移到江南江浙一带了。

大概而言,叶九升所著的《地理大成》中的《山法全书》《理气四诀》《平阳全书》《罗经指南拨雾集》《地理六经注》等书,及释如玉徼莹和尚所著的《地理原真直指》,以及赵玉材(号九峰)所著的《地理五诀》等书,在龙穴砂水形峦学的基础上,主要全是禀承《平砂玉尺经》的风水理气学说,以龙水为阴阳夫妻对待交媾以求得生气作为原理,依“乙丙交而越戌,辛壬会而聚辰。斗牛纳庚丁之气,金羊收癸甲之灵”四大局作为操作法则,然后以双山五行结合长生12宫,进行乘气、立向、消砂、纳水,其派主要特点就是在水法上,所谓的三合之义,就是龙水向在罗盘上各自方位上的字必然是三合成局,认为纳水是整个风水的核心,而纳水的主要工作在于立向上,特别重视水法。从实际运用上来看,三合派风水主要运用于江南泽国、平原水乡等河流众多之地,这也是明清三合风水在江浙、中国南方大部分区域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代康熙朝有名的风水师就是张九仪先生,其法主要是承继宋代赖文俊(太素,俗称赖布衣)先生的《催官篇》风水思想进行风水实践。赖公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丙子岁三月十七日亥时,生于江西定南,师承杨筠松,当时杨筠松、曾文迪、廖金精、赖布衣为赣南四大风水祖师。


可以说,中国风水学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华夏文明发展的变迁史,历经千万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目前全球范围内来讲,一般以三合风水、三元风水、玄空风水为主流的技术流派,各有优劣,在不同的地区都有非常广泛应用。




返回 >